dcsimg

袋狼 ( Chinese )

provided by wikipedia 中文维基百科

袋狼學名Thylacinus cynocephalus),现已全部灭绝,因其身上斑纹似,又名塔斯马尼亚虎,曾广泛分布于新几内亚热带雨林澳大利亚草原等地,後因人類活動只分布於塔斯馬尼亞島。袋狼是近代體型最大的食肉有袋類動物,和其他有袋動物一样,母体有育儿袋,產下不成熟的幼獸,在育兒袋中發育,為夜行性动物。

歷史

現代的袋狼第一次出現距離現今約400萬年。至1990年代初,至少已发现7个物种的袋狼化石。迪森袋狼(Nimbacinus dicksoni)是这7种被发现的化石中,年代最久远的物种,可追溯至2300万年前,也是体形最小的。袋狼曾廣泛生活於澳洲新幾內亞,5千年前,澳洲野犬随人类进入澳大利亚,与食性相同的袋狼发生争鬥,袋狼随后从新几内亚和澳大利亚草原渐渐消失,仅在大洋洲的塔斯马尼亚岛上还有生存。澳大利亞的原住民首次接觸袋狼,已發現許多袋狼雕刻在岩石上,可以追溯到至少公元前1000年。

但自1770年英国探险家科克到澳大利亚探险以来,因为被懷疑袭击羊群,所以被牧民所痛恨,然而多數事件的元兇其實是澳洲野犬。移民们把袋狼視為敌人,認為其為「殺羊魔」,並且在政府的獎賞制度鼓勵下进行大肆屠杀,加上其他因素——可能是疾病,狗的引入,和人類侵佔其棲息地——使其近乎絕跡。1888年塔斯馬尼亞政府更以每隻袋狼頭獎勵1英鎊,鼓勵農民殺死袋狼,此獎金計劃直至1909年停止。[11]

1933年有人捕获一只袋狼,命名為班哲明,饲养在赫巴特动物园,1936年因管理員疏忽曝曬而死亡,此后再没有活袋狼存在的消息。

1936年後不断传出有酷似袋狼的动物在新几内亚袭击家畜的消息,也有許多目擊者聲稱他們看到袋狼,但卻沒有鐵證可以證明袋狼確實仍存於世。1967年有人在山洞中發現腐爛的動物屍體,經專家證實確為袋狼屍體,但對其是否為新鮮屍體或是多年前留下的乾屍,科學家看法分歧。袋狼是否已经灭绝,不得而知。但目前科学界普遍认为袋狼已经灭绝。

特徵

袋狼的描述各有不同,描述來自作為證據的標本,化石記錄,皮膚和骨骼遺骸,黑白的照片和電影以及人工飼養袋狼。 袋狼就像一隻大而短毛有長尾巴的狗。牠有棕黃色的皮毛,肚子是奶油色的,在其背部臀部有獨特的深色條紋,因而獲得了特色綽號“老虎”。牠的體毛濃密而軟,長約15毫米(0.6英寸),耳朵直立,長約8厘米(3.1英寸)。

成熟的袋狼身長100〜130厘米(39至51英寸),加上尾巴,約50至65厘米(20至26英寸)。測得最大樣本從鼻子到的尾巴身長為290厘米(9.5英尺)。成年袋狼的身高約60厘米(24英寸),體重20〜30公斤(40至70磅),與雄性袋狼平均比雌性大。早期的科學的研究表明,它擁有敏銳的嗅覺,這使得它能夠追踪獵物。[12][13]

霍巴特动物园和伦敦动物园拍摄的袋狼的影像

袋狼是肉食性動物。牠肚子上的肌肉和骨架能有效地脹大,能使袋狼吃下大量的食物。袋狼的獵物包括有袋鼠小袋鼠袋熊鳥類和其他小動物,例如負鼠

絕滅

從澳大利亞大陸的消失

袋狼很可能在西元前2000年已於澳洲大陸消失,其消失原因是由於澳洲原住民的競爭和侵入的澳洲野狗

從塔斯馬尼亞滅絕

 src=
Wilf Batty在野外殺死最後一隻袋狼

雖然袋狼消失於澳洲大陸,但部分袋狼仍在塔斯馬尼亞州生存直到20世紀30年代。在此期間,人類很少看見牠們,但慢慢開始袋狼攻擊羊事件增加,導致推行獵殺袋狼賞金計劃,企圖控制牠們的數量,這可能是導致袋狼完全滅絕的主要原因。但是,袋狼完全滅絕可能由多種因素導致,其中包括歐洲殖民者引入野狗競爭,其棲息地受破壞,以及犬瘟熱病也影響了許多袋狼,在20世紀20年代末,袋狼已成為極為罕見的野生動物。已知最後一隻野生袋狼在1930年塔斯馬尼亞東北的小鎮mawbanna被一個農民Wilf Batty打死。1936年,最後一隻人工飼養袋狼死亡,這個物種亦宣告滅絕。

“本傑明”和搜索

最後圈養的袋狼(雖然從來沒有被證實它的性別)在1933年住進霍巴特動物園,在那裡住了三年。1936年9月7日,這袋狼死於極端高溫。這袋狼最為人所知的62秒黑白色畫面電影拍攝於1933年。其後數十年,人們一直搜尋袋狼,1983年,美國媒體巨頭泰德·透納懸紅10萬美元獎勵,鼓勵人們找到袋狼存在的證明。2005年3月,澳大利亞新聞雜誌《公報》成立125週年慶祝活動時,提供了安全捕獲活袋狼的125萬美元獎勵。然而至2005年6月底時,沒有任何證據顯示袋狼仍然存在。

複製復活

1999年澳洲博物館館長麥克‧阿契在悉尼博物館發現一個自1866年被保存在酒精中的小袋狼標本,麥克‧阿契便著手研究從中抽取DNA使袋狼復活的可能性,2000年5月13日又在其他博物館發現六個類似的標本,使得相關的基因庫更為完整。麥克‧阿契表示,袋狼將在五十年內透過複製科技重現於世。古生物學家艾奇(Michael Archer)指出,如今在博物館中的袋狼樣本,可以用來提取可用的DNA,得到這些DNA片段的序列僅僅是第一步,下一步是要將DNA片段列拼起來取得完整的基因組,這是一項複雜而具有挑戰性的工作。如果袋狼的整個基因組序列被測定,帶著袋狼全序列基因組的核酸,將會植入到袋狼的近親袋獾(Tasmanian devil)的去核卵細胞中,然後植入袋獾的子宮中進行發育,在順利的情況下,就能誕生一隻袋狼。[14]

灭绝后的目击

  • 1964年,目击者Rilla Martin拍下一张据信为袋狼的照片,但许多学者质疑照片的真实性。

文化

袋狼是澳洲塔斯馬尼亞州的象徵,其州徽上的兩隻動物就是袋狼。

參考文獻

  1. ^ Groves, Colin. Wilson, D. E., and Reeder, D. M. (eds), 编. Mammal species of the world 3rd edition.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. 16 November 2005: 23. ISBN 0-801-88221-4. 引文格式1维护:冗余文本 (link)
  2. ^ 引用错误:没有为名为IUCN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
  3. ^ 3.0 3.1 引用错误:没有为名为Harris1808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
  4. ^ 引用错误:没有为名为Paddle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
  5. ^ 引用错误:没有为名为Geoffroy1810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
  6. ^ 引用错误:没有为名为Temminck1827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
  7. ^ 引用错误:没有为名为Grant1831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
  8. ^ 引用错误:没有为名为Warlow1933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
  9. ^ 引用错误:没有为名为Anon1859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
  10. ^ 引用错误:没有为名为Krefft1868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
  11. ^ Thylacine, or Tasmanian Tiger, Thylacinus cynocephalusTasmania's national parks
  12. ^ FAUNA of AUSTRALIA 页面存档备份,存于互联网档案馆
  13. ^ The Thylacine
  14. ^ 「全基因組測序」復活滅絕物種 袋狼當先鋒?
 src= 维基物种中的分类信息:袋狼 规范控制  title=
license
cc-by-sa-3.0
copyright
维基百科作者和编辑

袋狼: Brief Summary ( Chinese )

provided by wikipedia 中文维基百科

袋狼(學名:Thylacinus cynocephalus),现已全部灭绝,因其身上斑纹似,又名塔斯马尼亚虎,曾广泛分布于新几内亚热带雨林澳大利亚草原等地,後因人類活動只分布於塔斯馬尼亞島。袋狼是近代體型最大的食肉有袋類動物,和其他有袋動物一样,母体有育儿袋,產下不成熟的幼獸,在育兒袋中發育,為夜行性动物。

license
cc-by-sa-3.0
copyright
维基百科作者和编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