dcsimg

異鱗蛇鯖 ( Chinese )

provided by wikipedia 中文维基百科
Disambig gray.svg 本文介紹的是的異鱗蛇鯖是俗稱「油魚」的一種。關於不同品種油魚的共同特徵,請見「油魚」。
二名法 Lepidocybium flavobrunneum
Smith, 1843

異鱗蛇鯖,又名鱗網帶鰆,學名Lepidocybium flavobrunneum,中文俗稱油魚、玉梭魚,又名白玉豚,英文俗稱 EscolarOilfishBlack Oilfishrudderfishwhite tuna[1],是輻鰭魚綱鱸形目帶鰆科異鱗蛇鯖屬的唯一品種。

分布

本魚常見於各地的熱帶溫帶海洋,然而北印度洋卻未見出產。

深度

根據紀錄,棘鱗蛇鯖活躍於200至885米的深層海域。

特徵

本魚體延長而側扁,下頷長於下頷,頭大,最長約200厘米,最重紀錄為45公斤。外型像似棘鱗蛇鯖,但鱗片較大,尾柄中央有稜脊,側線呈大曲紋狀,魚鰭亦略有分別。異鱗蛇鯖魚身有光澤,帶暗褐色,並隨著成長漸變成黑色。[2] 背鰭硬棘8至9枚;背鰭軟條16至18枚;臀鰭硬棘1至2枚;臀鰭軟條12至14枚。

生態

本魚棲息在大陸斜坡,游泳能強,性情兇猛,具日夜垂直洄游習性。屬肉食性,以小魚及小型底棲無脊椎動物為食。

經濟利用

本魚為經濟性食用魚,作生魚片,但因內含蠟酯,有人認為不宜食用,並被歸類為油魚的一種。

命名

異鱗蛇鯖於不同國家的命名:

  • 美國:鯖魚(mackerel)、牛油魚(butterfish)、油魚(oil fish)、蓖麻油魚(castor oil fish)、天竺舵魚(rudderfish)、waluu或梭倫魣(gemfish)
  • 加拿大:油魚(oil fish)、梭倫魣(gemfish)或天竺舵魚(rudderfish)
  • 澳洲:油魚(oil fish)、黑油魚(black oil fish),經常以天竺舵魚(rudderfish)之名出售
  • 英國:可能會被錯誤標示鱸魚(sea bass)

參見

注釋

  1. ^ 注:棘鱗蛇鯖和異鱗蛇鯖的俗稱有時會交替使用。
  2. ^ 來源:Lepidocybium flavobrunneum - FishBase
 title=
license
cc-by-sa-3.0
copyright
维基百科作者和编辑

異鱗蛇鯖: Brief Summary ( Chinese )

provided by wikipedia 中文维基百科

異鱗蛇鯖,又名鱗網帶鰆,學名Lepidocybium flavobrunneum,中文俗稱油魚、玉梭魚,又名白玉豚,英文俗稱 Escolar、Oilfish、Black Oilfish、rudderfish、white tuna,是輻鰭魚綱鱸形目帶鰆科異鱗蛇鯖屬的唯一品種。

license
cc-by-sa-3.0
copyright
维基百科作者和编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