哥倫比亞鷿鷈(Podiceps andinus),或稱哥倫比亞鸊鷈,是一種生活在哥倫比亞安地斯山脈東邊的鸊鷉。牠們於1945年時數量仍很豐富。牠們有時被分類為黑頸鸊鷉的亞種。
哥倫比亞鷿鷈的消失是因濕地減少、淤泥充塞、殺蟲劑污染、捕獵及被虹鱒獵食雛鳥。[2]最主要原因是棲息地的失去,濕地的減少及淤泥充塞引起污染物的積聚。眼子菜因而破壞,令伊樂藻屬獨大。[3]
至1968年,哥倫比亞鷿鷈的數量下降至300隻。於1970年代就只曾有兩次對牠們的觀察:一次於1972年,另一次則是在1977年。於1981年至1982年的研究確定了牠們已經滅絕。
哥倫比亞鷿鷈(Podiceps andinus),或稱哥倫比亞鸊鷈,是一種生活在哥倫比亞安地斯山脈東邊的鸊鷉。牠們於1945年時數量仍很豐富。牠們有時被分類為黑頸鸊鷉的亞種。
哥倫比亞鷿鷈的消失是因濕地減少、淤泥充塞、殺蟲劑污染、捕獵及被虹鱒獵食雛鳥。最主要原因是棲息地的失去,濕地的減少及淤泥充塞引起污染物的積聚。眼子菜因而破壞,令伊樂藻屬獨大。
至1968年,哥倫比亞鷿鷈的數量下降至300隻。於1970年代就只曾有兩次對牠們的觀察:一次於1972年,另一次則是在1977年。於1981年至1982年的研究確定了牠們已經滅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