紅圓翅鍬形蟲(學名:Neolucanus swinhoei),因擁有著如小提琴般的光澤(酒紅色至紅棕色),少數有黑色個體,是完全變態的昆蟲,本種也有著圓翅鍬形蟲當中一定要俱備的圓滑赤輎。本種早期在泰國、中國均有發現到亞種,如今已定位為台灣特有種[2]。本種在台灣中北部地區容易發現黑色個體,與泥圓翅鍬形蟲的外觀十分相近,容易使人混淆,值得用分子鑑定技術來探討。本種體型雄蟲約29~54公釐,雌蟲則是約28~42公釐,主要生活在海拔1500公尺以下[3][4],在山區橫貫公路的路面上十分常見。
本種數量穩定,而且是台灣少數在8至10月[3],也就是夏秋兩季出沒(因為其他鍬形蟲普遍是在春夏活躍),本種大多時間都是在路面爬行,而且大都是在白晝活動,夜晚只有少數個體趨光,主要吸食樹液。本種幼蟲前蛹期可長達9個月,幼生期約兩年。[4]
紅圓翅鍬形蟲(學名:Neolucanus swinhoei),因擁有著如小提琴般的光澤(酒紅色至紅棕色),少數有黑色個體,是完全變態的昆蟲,本種也有著圓翅鍬形蟲當中一定要俱備的圓滑赤輎。本種早期在泰國、中國均有發現到亞種,如今已定位為台灣特有種。本種在台灣中北部地區容易發現黑色個體,與泥圓翅鍬形蟲的外觀十分相近,容易使人混淆,值得用分子鑑定技術來探討。本種體型雄蟲約29~54公釐,雌蟲則是約28~42公釐,主要生活在海拔1500公尺以下,在山區橫貫公路的路面上十分常見。